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青年藝術行動《來義起去相遇》

lnglungan的an藝術未來行動

 

| 行動目的 |

透過長程走讀的方式,去認識林邊溪旁幾個部落的人事物,它們在時光裡不斷地轉換及流動,怎樣地去形塑、創造不一樣的面貌及能量,也透過自身的參與投身其中,去思考怎麼去連結環境與自身的關係,不斷地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及腳下的土地,再慢慢梳理出屬於自己內心裡身體地圖。

 

| 身體、土地與語言的形狀 |       

無法精確描述這一觀念,因為它的形狀已在神經元中刻下烙印。(非) 這字未曾注意,只見 (線性)。這是解析詞語的方式,它在你腦海中的呈現。這不僅是通過描述它不是什麼來界定概念,而忽略了它究竟是什麼的實質。交涉中不存在 (非線性) 一詞,因為沒有人首先考慮以直線前行、思考或交談。

蜿蜒的道路,本就是道路的樣貌,因此它不需要名字。故事、意象、身體,使語言發揮作用,意義在於詞與詞之間的彎曲小徑,而不僅僅是詞語本身。處理複雜問題需要眾多不同的思維和觀點,必須盡可能多的與(其他的我們)連結,形成一個動態的互動。

 

“ 邊緣是肥沃的土地,是創造的起點。 ”

我們,曾屬於土地的我們,現在發現自己被驅逐,從那種神聖的聯結中被撕裂,土地與精神的交織。透過時間的線索編織古老的故事,跟隨土地,或讓土地決定你的腳。為陌生人創造符號讓心靈感到壓力。當目光固定在真實性上,寫作者(文化少數)失去了自我敘述的權利。流利地使用另一種的語言,顯示出一種明顯的矛盾,一種被視為自己群體中的異類。

 

Section image

-Tjalja’avus來義舊部落上坡路     

當森林裡的肉不僅僅是一場宴席,而是與過去的橋樑。一場紀念逝世的儀式。四肢無力;肚子軟弱。土地知識呢?不是輕易可以找到的。

透過狹隘的鏡頭,交織的歷史與動盪被邊緣化;土地知識的真實性被視為一種帶偏見的幻覺。看守的人無處不在,大多數傳下來的知識被簡化成僅僅被歸類、儲存,被強加的外來類別中的什麼。

在被化石化時,不斷發展的進程則遭到反對。當被展示一幅畫,並被要求總是禮貌地認可與土地的聯繫,而非真正的參與,總是關於 (什麼),從未是關於 (如何) 。

—瓦旦・督喜 Watan・Tusi

 

訂閱
上一篇
2024《q tai》漫步百里青年島嶼行動
下一篇
12腳譜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